2025-08-2710:57
來源: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:編輯近年來,國內凍品行業特別是白羽肉雞產業鏈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市場壓力。多位從業者反映"凍品賣不動了"的現象背后,是供給端與消費端結構性變化的共振結果。本文將從產業周期、貿易格局、渠道變革和消費轉型四個維度,解析這一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。
01
供給側的“三重擠壓”
替代性紅利消退
白羽肉雞產業最初的發展契機源于其對豬牛羊肉的價格替代優勢。2018-2020年非洲豬瘟疫情期間,雞肉消費量年均增長達12%,但這種替代效應隨著生豬產能恢復而減弱。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,2023年生豬出欄量已恢復至7.2億頭,接近疫前水平,導致雞肉的替代性需求大幅縮減。
產業周期進入衰退階段
中國畜牧業協會白羽肉雞聯盟統計顯示,2023年全國白羽肉雞父母代種雞存欄量較2019年增長43%,商品代出欄量突破65億只。頭部企業通過縱向整合形成"種雞-飼料-屠宰-加工"全產業鏈,行業集中度CR10已達67%,這種過度擴張直接導致產能過剩。某上市禽企財報顯示,2023年庫存周轉天數同比增加28天,冷庫使用率不足60%。
進口沖擊與"疫情后遺癥"
海關總署數據表明,2023年肉類進口量回升至950萬噸,其中雞肉及制品占比達35%。值得注意的是,疫情期間形成的臨時產能如今成為負擔。以某龍頭為例,其2021年新建的2000萬羽養殖基地,在進口恢復后陷入"投產即虧損"的困境。
02
流通領域的渠道革命
傳統凍品流通的"工廠-一批-二批-終端"模式正在瓦解。中國冷鏈物流聯盟調研顯示,2023年凍品電商交易額突破4000億元,其中社區團購占比達27%。這種"去中間化"趨勢導致批發市場商戶數量減少的同時,冷庫數量卻增長35%,形成"庫多貨少"的畸形格局。(延伸閱讀:行業調研 | 冷庫空置率居高不下,冷鏈供應鏈下半年如何破局?)
03
消費端的結構性變化
團餐市場萎縮
建筑業農民工數量連續三年下降,直接沖擊團餐需求。某團餐供應鏈企業數據顯示,2023年工地食堂訂單量同比下降42%。教育系統"預制菜進校園"爭議也導致學校采購轉向生鮮食材。
代際消費轉型
90后、00后消費者對凍品接受度僅為老一代的63%(中國農業大學調研數據),更偏好短保鮮品。同時人口老齡化加劇,60歲以上人群年均禽肉消費量比青壯年低11公斤。
預制菜產業分流
2023年預制菜市場規模達6000億元,其中使用鮮品原料的占比提升至58%,對傳統凍品形成替代。某連鎖餐飲企業的采購數據顯示,其凍品使用比例已從2019年的75%降至2023年的43%。
04
破局之路的思考
面對多重挑戰,行業正在尋求轉型:部分企業轉向精深加工,將原料肉轉化率提升至90%以上;智慧冷鏈建設加速,某龍頭企業的動態倉儲系統使周轉效率提升40%;C端產品創新涌現,如針對銀發族的低脂雞胸肉產品等。
當前凍品行業的調整實質是中國食品工業升級的必經階段。從盲目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,從同質化競爭轉向價值創新,這場供給側改革將重塑行業格局。未來能夠融合冷鏈技術、消費洞察和供應鏈效率的企業,方能在變革中贏得新的發展空間。
30000+
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+
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+
交易額10億